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清代的文武官员品级制度基本沿用了明代的框架,分为九品十八级。制度规定,品级最低的官员为从九品,而不在这十八级品官之列的,则称为“未入流”。
《明史·职官志》中对未入流的描述是:“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 因此,在大众的认知中,未入流官员被视为最低级别,似乎没有更低的存在了。
这种理解放在明代是没有问题的,但到了清代,情况则有所不同。实际上,清代还有两种官职的级别低于未入流,史料中称之为“无品级”和“无顶戴”。结合御史的相关资料,我将与大家详细分享“未入流”、“无品级”与“无顶戴”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前面已经介绍过,未入流是指未进入十八级品官体系之外的文职官员。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未入流这一称呼仅适用于文官系统,武官体系中并无未入流一说。
展开剩余80%此外,在乾隆皇帝即位前,武官的最低品级是从七品。乾隆即位后,认为文武官品级制度应区别对待,遂发布新制,增设了八品和九品的武官品级,以此补齐制度空白。
未入流官员的数量相当庞大,无论是在京师各部门,还是外省的府、州、县三级机构中,都设有大量未入流的岗位。
例如翰林院中的孔目、各部院的库使,以及地方的盐茶大使、厅州库大使、州县税课司大使,还有驿丞、闸官、府州县的一些僧道官员等等,均属于未入流范畴。
不论在什么级别机构,未入流官员虽然没有正式品级,但其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官方规定。这表明未入流官员绝非“无职无权”的小吏,他们并非没有品级,只是没有正式列入九品十八级之中。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不列于九品,曰‘未入流’,其级附于从九品。” 这意味着未入流官员实际上是附属于从九品的虚衔官,虽非正宗从九品,但待遇大致相当。
清代的顶戴与补服制度中,也明确规定未入流官员与从九品官的待遇是一致的,他们都佩戴练鹊补服,顶戴则用镂金素花装饰。
在地方官体系中,未入流官与从九品官之间的差距不大,各自负责具体事务,也不存在上下隶属关系,有点类似现代机关中的正式科员与实习科员之别。
不过,在清朝官场中,未入流官常常被人轻视,常被称为“未入流的小吏”,这样的说法多半出自朝廷高官或地方重臣之口。
如果说“未入流”是较为普遍的概念,那么“无品级”和“无顶戴”这两个名词,很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尤其它们之间的区别较为复杂难懂。
从字面上看,无品级和无顶戴似乎属于同一个层次,互无高低,但实际情况却有明显差异。
无品级和无顶戴的官职,在京城和各省衙门中较为罕见,主要集中于内务府的官职体系。
据《清会典》记载:“定内务府官之秩,文职有二品至九品,有未入流,其微者,则无品级、无顶戴焉。” 这表明无品级和无顶戴地位低于未入流,且是清代独有的设置,明代无此分法。
“未入流”属于附属于从九品的官职,虽然品级最低,但毕竟有一定等级。而“无品级”则更为低微,被归类为“未入流”之下的“微者”,明显地位更低。
在内务府中,无品级的岗位如广储司的“无品级司匠”、营造司的“有顶戴无品级催长”,都虞司和慎刑司的“有顶戴催长”等,统称为“虚衔顶戴人员”。
由此可见,无品级官员虽然低于未入流,但至少还拥有顶戴。御史查阅大量资料,却未能找到无品级官员的顶戴具体规制,推测应与未入流者相仿。
值得一提的是,无品级官不仅存在于内务府文职系统,也涵盖武职岗位,例如厩长、牧长、幄长、番役头目等,均佩戴顶戴,并被称为“拜唐阿”。
此外,无论是内务府官还是外朝官,均存在“无品级笔帖式”一职,其官秩甚至低于九品笔帖式。
相比之下,无顶戴官的地位又低于无品级官。内务府文职中,有副库掌、库守、副库守、无顶戴司匠、副司匠、无顶戴催长、副催长等。
武职中,则有营造司屯千总、屯把总、养牲畜的牧副、打牲乌拉的珠轩长、副珠轩长等无顶戴岗位。
无论文职还是武职,所谓无品级和无顶戴官员,均限定于内务府官制系统中,京城其他衙门以及地方机构中并无此类设置。
这是因为内务府是清代最大的行政机构,官员人数多达三千余人。据《清史稿》和《清会典》记载,内务府七品以上的官员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官员均属未入流、无品级和无顶戴三类最低等级。
内务府官员作为皇帝最忠诚的仆从,许多三旗包衣从无品级或无顶戴起步,且在短期内便能晋升正品级官,甚至跻身朝廷重臣之列。
因此,探讨无品级和无顶戴官的仕途发展意义不大,这些只是仕途的初步过渡阶段。
---
你觉得这样改写后的版本怎么样?如果需要,我还能帮你调整语气或者添加更多细节。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