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下午,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站在总督府门前,亲手接过那面缓缓降下的英国国旗,随着它的落下,这座象征着殖民统治的建筑物,也与他永远告别。从此,彭定康与这片土地将再无任何联系。
五年任期的结束,彭定康见证了大英帝国在香港的最后一抹余辉随即消散。随着香港回归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彭定康和他的家人、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撒切尔夫人等高层人士,齐聚一堂,登上了不列颠尼亚号,带着沉重与不甘,悄然返回故土——英国。
回顾彭定康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失意与遗憾。他的人生巅峰,莫过于担任香港总督的那五年,而在他离开香港多年后,那段殖民的梦想依然深深萦绕在他的心头,无法释怀。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香港将在1997年回归中国。然而,这一切对于英国人来说,始终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实。英国人无法忍受在经历了百年殖民统治后,香港这一重要的“宝地”就此归还给中国。即使协议签署之后,英国政府仍不断在香港问题上施加影响,企图以各种方式维护自己在香港的利益。
而彭定康来到香港,便肩负着一个任务:给中国制造麻烦,尽可能拖延香港回归的步伐。
彭定康的早年生活可谓平凡无奇,虽然没有遭遇过重大的挫折,但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在牛津大学完成学业后,于1966年加入英国保守党,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彭定康在政坛上沉浮不定,直到1990年,才终于成为了保守党主席。
展开剩余84%然而,1992年英国大选时,保守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扭转局势,彭定康亲自走街串巷,发动群众,甚至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使用英式粗口,制造了一场轰动性的事件。通过这种老派的直接方式,他成功赢得了许多蓝领工人的支持,使得保守党得以逆袭,赢得大选。
然而,在彭定康所在的选区,许多中产阶级对他的粗俗言行感到极度不满,结果他失去了自己的议席。
与此同时,香港总督卫奕信为了在香港回归后给中国政府留下沉重的财政负担,提出了斥资1270亿港元建设新机场的“玫瑰园计划”,然而这个提议却被中国政府直接否决。卫奕信未能如愿,也因此感到非常尴尬。屡次与中国政府谈判失败后,卫奕信决定辞去总督职务,向英国内阁提出辞呈。
梅杰首相看到时局的变化,为了选择一位更为强硬的政治人物来处理香港问题,同时安抚保守党支持者,决定任命彭定康接替卫奕信成为香港总督。
当彭定康踏上香港的土地时,他心中怀着必胜的决心,准备在香港展开一场政治风暴,按照英国政府的指示,尽全力对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彭定康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他所面对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是百年前那个软弱的清朝政府。
1992年7月9日,彭定康身穿便服,偷偷绕过在启德机场等候的记者,乘坐游艇抵达香港的卜公码头。当时,香港的媒体纷纷报道彭定康将在10月公开宣读施政报告,届时他将展示其强硬的政治手段,力图扭转中英谈判中的局面。
果然,10月7日,彭定康在香港的第一份施政报告正式发布。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这些方案显然与《中英联合声明》相违背。在彭定康的改革中,他打算将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改为立法主导体制,改变原有的双委任制,分开立法局和行政局。他宣称,这样可以将香港的选民扩大到270万,从而为香港争取更多的民主。
然而,这一改革背后的真相是,彭定康的改法将使得香港回归后,仍然能够由那些由英国殖民政府选出的立法委员在香港政府中拥有话语权,进一步让英国政府对香港进行干预,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势力。
此外,彭定康还坚持推进“玫瑰园计划”,将其描绘成英国赠送给香港最慷慨的礼物。然而,这一系列举措显然意在制造不信任与分裂,培育一批不接受中央主权的精英力量。正如英国历任殖民者所做的那样,在离开之前,他们总是尽力将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弄得一团糟,彭定康也希望香港能够成为这一历史模式的最新一章。
中国政府对彭定康的改革计划进行严厉反制,面对强大的中央政府,彭定康的气焰逐渐消退,显得愈加无力。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开始对彭定康提出批评,认为他的举动不仅伤害了在香港的英商利益,也加剧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局势。
最终,彭定康的计划没有得逞,但他对中国的仇恨却没有消散。即便多年后离开香港,他依然不断插手香港的事务,并在网上大肆抹黑中国,甚至为香港的暴力分子辩护,污蔑奋力保卫香港的警察。这些言论引发了香港舆论的强烈反感,并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批评。
他甚至还毫无羞耻地称,英国在香港回归后仍应承担责任,声称香港的《国安法》违背了《中英联合声明》。这样的言论不仅荒唐可笑,而且完全与现实脱节。
香港《大公报》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千古罪人”假道义,“末代总督”不知耻》,文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彭定康的强烈不满和鄙视,劝告他最好闭嘴。
彭定康不仅在中国不受欢迎,在英国国内也同样饱受排挤。1997年香港回归后,如何处理彭定康的问题成为了英国政府的一大难题。为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名誉勋位,表面上是对他在殖民地服务的奖励,实际上则是为了避免他继续公开谈论中英谈判的细节。
然而,彭定康依然无法安定下来,内心充满了不甘与躁动,随时准备制造更多的麻烦。
1998年,他被任命为北爱尔兰治安独立委员会主席,表面上是对他的一种“安置”,实际上是将他送往一个偏远且几乎没有政治影响力的地方。尽管如此,彭定康依旧不肯放弃,再次引发了争议。他提交了有关北爱尔兰治安的敏感报告,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将彭定康调往布鲁塞尔,担任欧盟委员会的英国代表,实际上是将他逐出政治中心。布鲁塞尔虽然生活舒适,却也意味着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
即便如此,彭定康依旧不甘心,2004年,他尝试竞选欧盟委员会主席,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打击让他决定彻底退出政界,转向商业领域和学术界。他凭借牛津大学的背景与丰富的从政经验,成功担任了牛津大学校监,并成为多家商业公司的顾问,同时也开始推广自己的回忆录。
若他就此度过余生,或许能够安度晚年,但作为一个政治“麻烦制造者”的彭定康,却依然渴望在公众舞台上制造风波。
2011年,随着保守党再次掌权,卡梅伦政府希望整顿BBC,彭定康被任命为BBC主席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