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尤其在古代娱乐方式不发达的背景下,戏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精神寄托。而京剧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早已享誉世界,其中的梅兰芳先生更是堪称京剧界的翘楚,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仅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梅派”,更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他的艺术成就和爱国情怀也让他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英雄。
梅兰芳先生生于光绪年间,出自京剧世家,那个时期中国正由慈禧太后掌权。自幼在戏曲家庭长大的梅兰芳,虽然天生面容并不符合当时京剧的审美标准,但他却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在这个领域中有所建树。起初,梅兰芳并未得到太多的认可,第一位老师甚至对他说过一句“祖师爷不赏你这碗饭”的话语,似乎在暗示他无法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展开剩余84%然而,梅兰芳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凭借天赋与勤奋,最终登上了京剧的巅峰。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仅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且在民国初年的京剧旦角评选中成功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实际上,在京剧四大名旦成名之前,京剧界已有一批赫赫有名的前辈,而“同光十三绝”便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群体之一。
1907年,梅兰芳拜师于京城著名班主叶春善,正式踏入了戏曲的殿堂,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从那时起,梅兰芳便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剧场中崭露头角,名声渐起。几年后,在北京的京剧评选中,他初出茅庐便名列探花,显示了其不凡的艺术才华。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梅兰芳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继续向前辈们学习,精益求精,甚至大胆创新,创编了《孽海波澜》和《宦海潮》等许多经典作品。
随着时局的变化,梅兰芳逐渐投身到爱国运动中。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深切感受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意图,毅然创作了《抗金兵》等抗战题材的戏剧,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随着上海的沦陷,梅兰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蓄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决心。众所周知,在京剧的旦角中,留胡须是不可想象的,但梅兰芳仍然选择这一举动,拒绝了日本人要求他为“大东亚共荣”演出,展现了他坚定的民族立场。
为了更加彻底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梅兰芳甚至通过自我注射风寒针引发高烧,以此让自己的嗓子无法出声,避免被迫上台表演。日本人见软不行,便开始用强硬手段断绝梅兰芳的经济来源。即便如此,梅兰芳仍坚守原则,宁可卖画为生,也绝不屈服于侵略者。在这一过程中,梅兰芳不忘国家大义,将两个儿子送到贵阳接受爱国教育,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才重新回到了舞台。
梅兰芳的爱国行动并未止步于此。抗美援朝期间,他以自己存款购置了一架飞机,作为对国家的捐赠支持,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而且,年近60的梅兰芳,还亲自前往前线,为中国士兵和朝鲜军民进行慰问演出,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支持和鼓励。
在感情方面,梅兰芳也经历了不少风雨。他先后与王明华和福芝芳结为夫妻,两位妻子均为戏曲演员。尽管两位妻子各有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梅兰芳与她们的关系一直非常和睦。福芝芳为梅兰芳诞下了多个孩子,尽管其中大部分未能长大,但梅兰芳一直承担着照料妻子和子女的责任。
1929年,梅兰芳的第一任妻子王明华因病去世,梅兰芳决定将她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花山。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深情,他特别选择了这片山坡,并选用了皇帝才能使用的金丝楠木为棺木。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梅兰芳对王明华的尊敬,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他在艺术与生活上的高洁品位。
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生活延续了几十年,直到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9岁。梅兰芳的去世,令全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国家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天安门和新华门降半旗,全民默哀,表达对这位艺术家无尽的敬意。
在安葬梅兰芳的地点选择上,政府考虑到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崇高地位,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公墓。但梅兰芳的遗孀福芝芳提出了希望丈夫能够安息在万花山的请求,最终,这一请求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尊重与同意,决定由国务院安排修建墓穴。梅兰芳与王明华的棺木被安置在了这里,而福芝芳则亲自监督了墓穴的修建。
1980年,福芝芳去世后,她也被安葬在梅兰芳的身边,未进行火化,依然保持了传统的土葬方式。梅兰芳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族大义。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传颂。
参考资料:
李伶伶.《梅兰芳与他的2个妻子》[J].《现代阅读》, 2009(2):2.
常华. 《香山“梅”字石刻与梅兰芳墓》.《北京档案》(2004).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