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史》记载,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里,历史上仅出现过两位摄政王:一位是多尔衮,另一位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清军入关之时,正是多尔衮率先冲锋陷阵,为皇太极打开了通向北京的大门。皇太极去世后,年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被任命为摄政王,辅佐福临处理朝政,掌管国家大权。
历史上,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载沣,这两位摄政王都带有极大的争议。那么,摄政王这一官职究竟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呢?而末代摄政王载沣的命运又是如何?接下来,我们便详细探讨一番。
从多尔衮到载沣担任摄政王的经历来看,这一职位通常出现在新皇帝年幼、无法独自执政的情况下。为协助年幼皇帝管理朝政、稳固皇位,朝廷便会指定一位重臣担任摄政王,实质掌控政权。
摄政王的权力极为强大,往往凌驾于皇帝之上。以顺治时期为例,虽然多尔衮并未称帝,但他自封了多项接近皇帝身份的称号,最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从这个称号中可以看出,他自视为皇帝的父亲,事实上的天下之主。直至多尔衮战死沙场,顺治皇帝才得以重新掌握实权。
展开剩余80%另一位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的经历则显得颇为特别。载沣是道光帝的孙子,宣统帝溥仪的父亲,虽然其祖父、兄长和儿子都曾登基为帝,唯独他本人未能成为皇帝。
尽管如此,载沣仍掌握了极高的权力。他先是继承了醇亲王爵位,溥仪继位后又被任命为摄政王,官职位列仅次于皇帝。在不少清史学者看来,清朝末年实际上权力最大的统治者应是载沣,因为当时溥仪年仅三岁,国家大事由摄政王载沣把持。但溥仪未及亲政,大清帝国便宣告灭亡,载沣的摄政生涯也随之结束。
载沣从小便与其他娇惯的八旗子弟不同,他好学不倦。在满族文化逐渐衰落、满语濒临失传的年代,他坚持学习满语,最终成为八旗子弟中少数既能读写又能流利使用满语的人。
七岁时,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虽然年幼稚嫩,但在经历父亲的丧礼后,他成为当时爵位最高的亲王。彼时,他尚难预料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方。
18岁时,德国驻北京使臣遇害,德国借此向清政府提出严厉要求,要求派遣亲王级别的官员赴德“道歉”。慈禧太后精心斟酌后,选择了载沣。
慈禧心中有深谋远虑:载沣作为自己的亲外甥,血统尊贵,满足了德国政府的面子;且载沣年少气盛,即使与德国争执,清朝也可以“年纪尚幼,不谙世事”作为借口。派他前往德国,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周密准备,载沣启程赴德。这次外交之行,为他未来权倾朝野埋下伏笔。
抵达德国后,载沣受到德国皇帝的接见。在会谈中,德国人要求他向皇帝行跪拜礼。年轻的载沣坚决拒绝,作为流淌着爱新觉罗皇族血液的人,他一生只向父母和皇帝行礼,绝不会向任何人屈膝。
这一行为令德国人颇为恼火,却也令人敬佩。彼时的清朝已风雨飘摇,没想到这位清王爷依然坚守气节。最终,德国政府没有再为难载沣,平安将他送回中国。
归国后,随行仆从对载沣的言行大肆渲染,令他在清朝臣民心中的威望大增。正是这次外交功绩,使慈禧对他更加倚重。
此后,载沣的仕途一路顺畅。成为摄政王之前,他曾任军机大臣,掌握清朝兵权,地位尊崇。
然而乱世英雄难久立,清朝统治在他和溥仪手中走向终结。随着大清王朝覆灭,载沣卸任摄政王,隐退王府,开始过上相对平静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载沣不再干涉政务,守着小家享受安宁。新政权进驻北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载沣甚至让车夫带他游览京城,从地安门到鼓楼,街道熟悉而又陌生。爱新觉罗家族仿佛依旧存在,却也似乎被历史洪流吞没。
回到王府,载沣宣布废止每日的请安礼——这一沿袭两百多年的皇家礼仪,象征着尊贵身份的仪式感,就此被他抛弃。既然天下已变,家中礼制也应随之改变。
此时,载沣的小女儿爱新觉罗·愠欢积极投身新时代建设,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优秀年轻干部,二人情愫暗生。
愠欢鼓起勇气将恋情告诉父亲,原本以为载沣会大发雷霆,没想到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并亲自出席了婚礼。
此外,载沣还将王府售予新政权作为办公用地,家中诸多珍贵文物捐献给北京大学,只留下了自己的醇亲王金印和皇帝们批复的奏折作为纪念。这样,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正式告别昔日荣光。
载沣最终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身后,儿女们依照旧例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送他体面庄重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